
七十年,我們與人民共和國相互塑造
發布時間:2019-10-30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今天的中國人口年齡中位數是37歲,也就是說人們平均伴隨了這個國家的歷程37年。有很多年輕人需要通過別人的講述了解這個國家,而每一代人基于自己不同的經驗,對國家的認識也是不盡相同的。
新中國剛剛成立時,經濟十分孱弱,一窮二白是對新中國起步時最常見的描述之一。新中國70年最容易辨識的是巨大經濟建設成就,這些成就使它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實現初步的現代化,將人口最多的國家基本帶入全面小康,大體消滅了貧困,單憑這份成績單就足以讓新中國在道義上高高站到時代的平均線以上。
作為人民共和國,新中國在高速發展的同時是否堅守了自己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呢?
新中國成立初期,實現國家真正的獨立自主成為十分艱巨的使命,這也是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獨特發展道路的基礎。新中國為此做出了努力,也付出了一定的探索代價,形成了不少經驗,包括教訓。新中國逐漸積蓄了力量,增加了戰略資本。
改革開放回過頭看如大河出川,但經歷者都記得這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改革開放的根本動力是老百姓要過好日子,而之前新中國的國力建設為釋放全國人民的這一巨大動能創造了各種條件。中國的國家安全有了保障,政治凝聚力非常強大,這一切使得全社會集中精力開展經濟和民生建設,處理好經濟建設過程中的利益紛爭成為可能。
從本質上說,中國經濟的高速崛起就是不斷滿足中國老百姓對美好生活需求的過程。人們先是要吃飽穿暖,改革開放的最初幾年就大體做到了這些。人們渴望享受有彩電、冰箱、洗衣機的電器化生活,到2000年之前中國已經站到這一新的臺階上,中國GDP達到了世界第六、七的水平。
中國人的生活需求沒有停止,家庭擁有轎車、在城市里擁有屬于自己的舒適住房2000年前后成為流行的新訴求。旅游也崛起為新的生活方式,高速公路、高鐵等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風行全國。中國的GDP在這波潮流中躍居到世界第二位,這個第二的現實背景就是中國的民生得到重塑。
我們的國家的確是人民共和國,我們在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后的近10年里談論最多的依然是民生。人們要求有更好的教育、更好的醫療、更完善的社會保障、更環保生態的生存環境等等。中國老百姓的這些訴求是國家繼續發展的根本動力。
什么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除了國家更加強大,中國的民生全面現代化,達到世界一流水平,這是大多數中國人對民族復興最為直觀的理解。促進民生的不斷改善升級,這也是中國經濟社會建設永恒的有力抓手。新中國總是目標明確,充滿干勁,就是因為它真的是為人民服務的,而人民要求什么永遠都一清二楚。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所有中國人個人命運最外部的屏障。我們是各行各業的勞動者,一份同樣的工作,在幾十年前讓我們勉強養家糊口,但隨著中國崛起,我們每個勞動者在全球化體系中所處的位置悄然變化。
無論是建筑工人、農民,教師、工程師還是碼字的媒體工作者,我們的工作與世界有了更多潛移默化的聯動,也更有競爭力,我們因此獲得了更多的勞動成果。曾經被現代化邊緣的我們成為世界各大生產商悉心服務的對象,普普通通的中國人得以與世界的脈搏一起起伏跳動。我們跟隨國家一起往前走,我們所有人共同成為一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弄潮兒。
新中國的70年,這是一部歷史,也是一份對未來的承諾。我們是勤勞勇敢的人民,與國家在一起,我們的人生建立在了一個堅實的平臺上。我們過美好生活的愿望是神圣的,我們的努力和付出在全球化中受到越來越多的尊重。我們的人生不再是在茫茫人海中的流浪,無論是否是自覺的,我們都得以分享這個國家強有力的方向感。